廟宇簡介
廟宇名稱 : 打鼓岩元亨寺
廟宇別稱 : 元亨寺
主祀神祇 : 釋迦牟尼佛
宗教類型 : 佛教
組織方式 : 其他
三百年前,這裡從閩漳渡台的上經下元大師開山募建起,朝興代替,祝融先後兩度,終使全寺毀於大火之中,滄然一片廢墟。
十年前,火後重建的元亨寺,除了入口山門是新修外,大殿像一座荒棄的古寺,兩邊廂房破落殘舊,齋堂、廚房都是臨時搭起的木屋,木板在風中發出吱格吱格的聲音。沒有人會想到,十年後,這裡會冒起高四十五公尺,廣達五百七十五坪的大雄寶殿,成為全高雄市九十五座寺廟中最宏偉的佛寺。這座佛寺,便是高雄人盡皆知的元亨寺,這便是它的傳奇。
廟宇介紹
元亨寺位於高雄市鼓山區壽山山麓。據高雄市志大事年表記載,元亨寺肇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一七四三年),為福建漳州經元大師所建置,主祀觀音大士。原稱『元興寺』。 諧音正始,一如今名。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寺毀於火,經多次變遷,始從山麓移至現址,改名為元亨寺。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 ,住持頌吉大師商請地方善信集資重建,額署「打鼓岩」。民國五十三年 (公元1964年) 住持林張枝居士,因體弱無法料理寺務乃由林金枝、賴源海推薦 上菩下妙和尚為繼任住持於當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敦請上人晉山接掌住持。民國六十二年,新建大雄寶殿時,發現乾隆三十七年古碑一方,上刻「第一代住持參公、二代成公、四代香公」等記載,以此推算該寺到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了,內政部已暫定為三級古蹟。堪稱台灣少數古剎之一。上人由民國五十三年接掌元亨寺至民國九十三年,感於佛教新血須後繼有人,乃將住持之位,傳於淨明法師接掌元亨寺,帶領四眾弟子於佛法的推動弘揚 。
元亨寺在地理上已顯出不凡,座於壽山山麓,依山傍水,朝迎旭日,晚接斜陽,盼顧間,俯瞰整個高雄市。若用巍峨莊嚴來形容元亨寺,一點也不會誇大其詞。
元亨寺大殿五百多坪,正中門上嵌有謝前副總統東閔先生所題的「元亨寺」匾額,兩旁各建男女賓客四層大樓套房,共約兩百間,藏經樓及鐘鼓大樓亦分立兩旁與大雄寶殿相連,左方不遠則雄峙七層寶塔,視野廣闊。殿前廣場下是三層的地下室,內有可容納千人齋堂、客房及念佛堂。
就內部陳列而言,大殿分為兩層。大雄寶殿中供奉釋迦、藥師、彌陀三尊聖像,高二丈六。每尊佛像由重達十四噸的純銅鑄造,為全台室內最高的佛像。佛像座下半台舖紅寶石。
殿內有四根四人合抱的大柱,氣勢雄偉。在大殿四週有三千佛及十八羅漢像,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內外殿壁並鑲有釋迦佛陀出生、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的藝術雕像共三十二幅。襯托出整個佛殿的莊嚴氣氛,具有大陸叢林風格。
大殿上層則為萬佛殿,四壁構砌供奉萬尊佛像,中供彌陀、觀音、勢至西方三聖。
佛像頭部略為低垂,唇邊展露微笑,慈視著芸芸眾生。殿內整壁、整柱的佛像,置身其中,恍若佛國。
「昔日興工遍地蒼夷欲振打鼓積沙成塔真似夢;今朝安座佛光普照重興元亨澤蔭群生夢成真。」
元亨寺今昔之比是如此強烈,寺中一位當過火工的和尚表示:現在共修不必像過去數人共住一室,舊齋堂、廚房都已拆除,內部的設施,全是現代化。廚房有抽油煙機,透風良好,不像以往的日子,做好一餐飯,便被燻得一身油垢,頭昏腦脹,眼看別人吃得津津有味,而當飯頭、典座的,已吃飽油煙,再沒有胃口用正餐了。
「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修萬人緣,而萬人裝萬佛,即成萬佛;萬佛度萬人,萬人亦成佛。」
元亨寺確是萬人捨施,同修萬人緣的「果」,但儘管是多少機緣,如果沒有老和尚上菩 下妙法師兼善「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胸懷,恐怕元亨寺就不會成為今天的道場了。
菩妙老和尚理念與修持
民國五十三年,該寺護法禮請菩妙法師為該寺住持。當年的菩妙老和尚 看到狹小的殿堂,斑剝的佛像,殘舊的僧房,荒涼的環境,不特沒有對它嫌棄,反而發起廣大悲願,決心要將這個破舊不堪的古寺,予以漸次重行擴建。
菩妙老和尚,俗姓劉,名雄,高雄縣人,民國十年生。法師為人淡泊名利,生活簡樸,嚴持戒律,專修淨土,所以同輩都稱呼他為「老修行」。依佛門傳統,老修行多半是住芧逢、河邊、樹下、塚間;頭陀行者不樂與大眾同住大廟裡,更不會想去蓋大廟宇。然而,菩妙老和尚不以自修為目的。當他個人修持有了相當成就時,深深感到佛教的衰落,眾生的痛苦;欲振興佛教,廣度眾生。抱著眾生成佛就是自己的功德的完成,於是把自己視同阿隬陀佛的化身。自己住持的道場,修建得像極樂世界一般的莊嚴,用來宣揚正法,專修淨土。
這就是踐履菩薩道「莊嚴佛土,成熟往生」的具體表現。
元亨寺自菩妙晉山四十年到今天,以他樸實老修行的作風,贏得僧俗四眾弟子普遍的
崇仰;法師春風化雨,慈悲度世,不知攝受了多少眾生。
菩妙老和尚性樸實,演培大法師稱之為老實和尚,他形容菩妙老和尚:「他的老實,
不是偽裝成的,而是極其自然,不論誰見到他,就知他是老實和尚,自然對他生起敬 意,因他老實頭陀的樣子,在他全身都可看出,所以他能做到不言而化!」
誠然,據知菩妙現在信徒十餘萬,不但自動來求皈依,而且遍布全台各地。
世情如幻,人生如戲,成、住、壞、空,造化萬物。菩妙法師是如何渡過元亨寺這四十年層層波折的日子?菩妙在「我三心願」中表示:「念佛的人愈來愈多,舊大殿不能容納,就向台灣水泥公司購買土地,籌備新建大雄寶殿,在民國六十二年揭開興建工程。起初開山整地時,遇到下雨,工人沒上班,穿上雨衣,拿起鐵鍬,冒著狂風暴雨,往山上巡視,水溝被衝壞,即時挖土填塞。有時雨量過大,搶救來不及,泥帶水脫落,石頭隨之而下,變成災害,損害鄰居,雖照理賠償,又要被罵一番,這是天災不是人為,有口難言。巡遍全山,等雨勢較小,已滿身汗水摻雜,疲憊不堪,拖著身軀下山,這種情況,不只一次,時常重演。
建寺經濟來源從兩方面:一以標會金額得來周轉,一以信徒分期捐獻。本寺無產業,全部賴於信眾捐獻,所以金額用盡,工程便得暫時停工,待有錢再繼續進行,為了工資,也曾經嚐過跑『三點半』的滋味。」
念佛是精神的依托,大殿是修行的道場,學院是增長慧命。今又的元亨寺,除了完成了宏偉的道場,且創辦了佛學院。佛學院是教育機構,造就僧材的搖籃。凡住寺眾,有意趣向求學,即加以鼓勵培植,以他的能力,去追求新知識領域,作為將來「人天導師」,處事的方針。
佛說:「心如猿猴,難可禁制。」菩妙法師認為念佛是整理心念,把心放在佛號上,使它不忘失。因此菩妙接任元亨寺後,便著手集合信眾,組織成立念佛會,在每週日舉行念佛,凡有興趣的,皆可自由參加。從上午八點起香、拜佛、念佛、繞佛、靜坐、開示,除午餐後休息片刻外,佛號綿綿不斷,到下午四點方作回向三皈依,結束一天的念佛。這種週日的念佛會,不論多少人參加,或暴風大雨,皆不停念佛課程。四十年如一日,保持不斷,對當地的念佛風氣,培養道心,貢獻至大。
元亨寺每年打二次佛七,請高僧大德主持,在彌陀佛誕日圓滿。參加佛七者,非常踴躍,每人都嚴持佛號,用飯以過堂方式,參加者過著暮鼓晨鐘的出家生活,暫拋棄世俗雜念,抱著彌陀佛號為伴,獲得身心快樂。
元亨寺懷抱著取之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專心志力於社會教育,關懷鰥、寡、孤、 獨之疾苦、慈善事業之推動、鼓勵大眾以修學佛法來啟發心性的純淨善性、而有專門 培養僧眾之佛學院、為社會大眾開辦佛學園地之夜間佛學班及週日兒童成人學佛班、暑期兒童夏令學佛營,唸佛會、婦女會、慈善會等教育、關懷、修心養性之分門別類之附屬單位,由專業之領導人員,負責籌辦各單位之推動事務,配合寺院之整體活動,而使寺 院弘法利生事業功能發揮盡善而臻至。
台灣佛教朝氣蓬勃,佛教文化、教育、慈善事業,欣欣向榮。這正象徵著政治修明,人民富足,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從南到北,寺院佛塔,到處林立。不過有的蓋大廟,只是好看,莊嚴道場,不是為度眾生而設立。但修築寺院是必要的,因為有了寺院,就有供奉的佛像及三藏教典,僧眾才有安身修道,弘法度生的根據地。出家人以修持為本業,有個簡單的佛殿,可安身的僧寮就是了,何必消耗那麼多精神和時間,籌集資財,興建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的道場?假定利用修廟的漫長歲月,專精修道,一心念佛,或修習禪觀,不是足以開悟證果往生西方?
對一個獨善其身的自了漢來說,河邊林下,墳墓曠野,皆適於安身修道。為專精道業,應與世隔絕,隱居山林去。最多修個小茅蓬已足了,那需要蓋大廟呢?然而站在菩薩道的立場,為安僧辦道,成就大眾修行;為普利眾生,引導世人進入佛門,啟發其信心,增長其善行,寺院的格局非講究氣派雄偉,清淨莊嚴不可。老和尚畢生的心力就是致力於淨土 的修行推廣,期能使眾生都同沾法意,得以解脫生死,足登蓮邦淨土。
高廣寬宏的元亨寺,旨在接引更多的群眾,它不追求短暫的絢爛,仍秉著一貫樸實的寺風,以彌陀聖號領導四眾弟子,渡煩惱中流,至清涼彼岸。
仍亨孝位於高雄市鼓山區,座落壽山山麓,據高雄市誌大事年表記載,肇建於清隆八年(公仍1743年),為福建漳州經仍大師所建置,主祀觀音大士,原稱“仍興孝”。民國62年新建大雄寶殿時,挖掘出乾隆三十七年(公仍1772年)石碑一方,推算已有三百餘年歷史,堪稱本省少數古剎之一。 光緒十七年(公仍1891年)孝毀於火,後經多次變遷,始從山麓移至現地(舊殿址),孝名改為“仍亨孝”。民國十五年(公仍1926年)住持頌卲大師商請地方善亯集資重建,額署“打鼓岩”。 民國53年(公仍1964年)住持林張枝居士,因體弱無法料理孝務,乃由林金枝、賴鴻海推薦上菩下妙和尚為繼任住持,邀集地方善亯陳文能等居士,於當年8月15日中秋節,敦請上人晉山接掌住持至今。 菩公上人首重老實修行,倡導念佛,任仏大力整頓孝容,弘揚佛法,經常禮請高僧大德定期舉辦講經法會,為法為教不遺餘力。眼見住眾亯徒日益增多,於民國62年(公仍1973年)興建大雄寶殿等工程。
參拜流程 :
早晚二堂功課 自由卂拜
建築特色 :
座落於壽山山麓,佔地廣大,孝堂建築雄偉壯觀,舉凡〆大梵鐘樓、大殿迥廊、大柱萬佛。
交通資訊 :
中山高左營交流道下,往翠華路與中華路砸道下來,走鼓山-西子灣方向
二高左營交流道下,往翠華路與中華路砸道下來,走鼓山-西子灣方向
註:部份圖片及資料來源至官網或維基百科,如有不正確或禁用請不吝告知
通知我們 處理,謝謝。
(*請務必告知廟宇名稱及留下您的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