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簡介
廟宇名稱 : 豐原城隍爺廟
廟宇別稱 : 豐原城隍廟 城隍廟 墩腳城隍爺廟
主祀神祇 : 城隍爺
宗教類型 : 道教
組織方式 : 管理人(住持)制
自西元1856年建廟,是臺中地區第一座城隍廟,從未搬離葫蘆墩 墩腳。
初建時因位在葫蘆墩 墩腳土墩的後靠,名為「墩腳城隍廟」。
西元1920年加上豐原二字,為「豐原墩腳城隍廟」。
西元1969年,廟宇普查時普查人員建議:本廟歷史悠久且為豐原唯一的城隍廟,於是改為「豐原城隍爺廟」。
因此,無論人稱「墩腳城隍廟」、「豐原墩腳城隍廟」、「豐原城隍廟」、「豐原城隍爺廟」,都是指本廟。亦請其他廟宇/個人 勿混淆、盜用本廟廟名或稱本廟已搬遷。
廟宇介紹
豐原城隍爺廟原名豐原墩腳城隍爺廟、前身為墩腳城隍爺廟(釋1);因豐原市轄內有三土墩,相傳為大甲溪漂砂所堆積而成,有墩頭、墩身、墩腳似葫蘆狀,遂稱此地為葫蘆墩,而城隍廟後靠正坐落在墩腳上為葫蘆墩穴,故以此稱之為墩腳城隍爺廟。
豐原墩腳城隍老爺(釋2),約是在清朝時期由吳姓信徒恭迎 城隍爺一起渡過當時黑水溝的台灣海峽,因海上風浪大,造成船隻損傷,導至泥塑的 城隍爺金身也遭到受損,但在 城隍爺的庇佑之下依然無殃到達台灣。同時吳姓信徒在感恩之際,將受損泥塑的 城隍爺金身先用紙,糊成外觀模;再以受損泥塑 城隍爺重新塑造成八尊 城隍爺。
日據時期突發瘟疫, 城隍爺托夢吳姓子孫吳丁解決瘟疫之方法,因此瘟疫才得以平息,庄內百姓為感念 城隍爺之神蹟顯赫與恩澤,遂於 城隍爺聖誕(農曆6月15日)之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恭祝 城隍爺壽誕,並於壽辰前一日(釋3),恭請 城隍爺出巡繞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繁榮、合境平安。
釋1. 建廟時為墩腳城隍廟,西元1920年因地名改成豐原遂加上豐原二字成豐原墩腳城隍廟,民國56年廟宇普查時,登錄人員建議去除墩腳二字遂成豐原城隍爺廟延續至今相傳約160年。(地方長者還是習慣稱墩腳老城隍廟)
釋2.一般城隍都稱城隍公或城隍爺,惟本廟及分靈出去城隍稱為城隍老爺。本廟保留開基老城隍爺,及一只大明宣德年製的淨爐,或許如此才有有此稱號吧。
釋3.民國八十五年開始增加農曆6月13日市外繞境。
註:部份圖片及資料來源至官網或維基百科,如有不正確或禁用請不吝告知
通知我們 處理,謝謝。
(*請務必告知廟宇名稱及留下您的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