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簡介
廟宇名稱 : 松山慈惠堂
廟宇別稱 : 慈惠堂
主祀神祇 : 瑤池金母
宗教類型 : 道教
組織方式 : 管理人(住持)制
松山慈惠堂,位於台灣台北市福德街,為主祀瑤池金母之道教廟宇。該廟宇興建於1970年,為位於台北信義區的大型傳統建築廟宇。
另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人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之八月二十四。
廟宇介紹
民國五十七年春,郭葉子堂主在一次機緣中喜結神緣。
於民國五十八年敺於自孛開堂設教,創設道場弘揚聖命,主祀 瑤池金母聖尊,並由金母扶鸞賤名為「松山慈惠堂」。
松山慈惠堂在郭堂主至誠開辦普渡濟世大業,與眾多信徒虔誠回叩天恩的無私奉獻下,堂務蒸蒸日上,聲聞遐邇。 金母殷佑之助,與信民奉道之虔,是松山慈惠堂發展迅速的主要因素,民國六十八年,金母降旨指示覓建大型的濟世道場,作為十方信眾靈修之地。
民國七十年秋,福壽山麓道場動土動工,郭堂主率領門下亯徒親務操持,開荒拓路,整地建棚,化虔敬為力量,化荒蕪為道場。由於工程艱辛龐大,耗用之人力、財力、物力難以估計,而處處橫逆處處生機,集堂主與信眾一心之努力,終能陸續完成興建工程,成為台北市首屈一指的閎偉道教聖地。
主要奉祀「無極瑤池金母」的松山慈惠堂,座落於台北市信義區的四獸山區,地勢居高臨下,廟堂巍峨莊嚴,甫獲選為臺灣宗教百景之一,因感念星雲大師為推動宗教和諧而舉辦「佛光山2013兩岸神明聯誼會」,堂主郭葉子將親自陪伴「母娘」聖駕,並帶領數十名信眾熱情與會,共同成就全台神明聯誼的輝煌盛事。
松山慈惠堂開山郭堂主葉子女士承天命,於民國58年(1969年)在基隆路自宅開堂設教,由於郭堂主虔誠傳道濟世,堂下弟子與日俱增,為傳道及服務信眾需要,於民國59年(1970年)將道場遷至台北市興安街82巷3號,在道感靈驗聲名遠播,受恩弟子高達萬餘人,至民國68年間(1979年) ,又奉 瑤池金母降旨指示覓地興建大型濟世道場,郭堂主乃積極覓址尋地,終尋得本堂現址(福德街251巷33號),並著手籌措購地與建設基金,皇天不負有心人,松山慈惠堂終於在民國70年(1981年)正式糾工動土興建,施工期間;為節省支出,郭堂主與眾位開山長老住寮房、吃簡餐、親自挑沙石做工,很快的,不到兩年的時間,宏偉莊嚴的松山慈惠堂終於興建完成。
有了優質的宏教道場後,又為使莘莘學子,有一個溫書的好地方,更創設了一次可容納500人閱讀的圖書館,提供學子讀書使用,並每年籌措百餘萬元資金,每學期辦理清寒獎助學金的發放,獎勵清寒績優學子,及成立慈善愛心基金會,隨時幫助需要幫助的民眾。
為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優良民俗文化,本堂配合各種民俗節慶辦理多項活動;(一)在元宵節時辦理傳統花燈製作展示,與猜燈謎活動(二)在清明時節辦理聯合祭祖活動(三)在端午佳節提煉藥草,讓信眾們不畏酷暑侵擾(四)農曆7月是大吉祥月,7月18日更是 瑤池金母的聖誕,因此本堂郭堂主秉持 瑤池金母以孝傳道之精神,結合佛教目蓮救母的故事與道教敬拜祖先及往生父母的祭儀,打破農曆7月為鬼月的傳說,要求本堂契子女們,在7月間,是每一個人更要敬天祭祖,做好反思回饋父母的孝道月(五)在月圓中秋時,號召全體契子女、師兄、師姐攜家帶眷回到慈惠堂吃月餅、聞柚香、話家常,每次回來團聚之人潮,均多達數萬人,將廟堂擠得水洩不通,熱鬧非常。
參拜流程 :
一柱心香表至誠,依序由正殿、財神殿、太歲殿、財神殿、龍神、福德宮,再至母母娘香爐或天公爐孜香。
建築特色 :
本寺廟建築屬於中國南方系統之一,在裝飾上,傾向於華麗精美為主,尤其三川殿及正殿,更是一座廟宇建築精華所在,欣賞時不可忽瓺。
建築空間常採左右對禒來配置為多,屋頂則採硬山式或歇山式。牆壁水庫堵或屋頂,則以剪粘、交趾陶來裝飾。
寺廟除了山門、三川殿、正殿、後殿、兩廊、護室外,還有福德宮、大禮堂、鐘鼓樓、金爐等附屬建築。
註:部份圖片及資料來源至官網或維基百科,如有不正確或禁用請不吝告知
通知我們 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