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訊

廟宇簡介

廟宇名稱 : 忠義廟
主祀神祇 : 忠義公
宗教類型 : 道教
組織方式 : 其他
從員林向西行走員鹿路,過了台76線東西向快速道路高架後,分岔為較小的員鹿路與較寬敞的中正路,選走員鹿路續行不久,可以來到「忠義廟」,是彰化地區唯一的義民信仰廟宇。

1786年(清乾隆51年丙午)冬11月,林爽文起義,彰化、諸羅、鳳山三邑先後淪陷。第2年,清廷收復諸羅、鳳山,後來鳳山又陷,諸羅也被攻。總兵柴大紀收復彰化後,屯兵埔心;不久,埔心被義軍圍住。

鄉中的百姓助清軍舉「義旗」,一番攻防戰後,終於逼退義軍,獲得勝利。戰績上報朝廷,乾隆皇帝御賜「褒忠」,加封殉難者為「忠義公」,皇帝為褒揚忠義公的義行,乃頒旨:「凡經過忠義廟者,文官下轎、

武官下馬,入廟祭拜」,以表揚忠義精神。139年後,日本大正丙寅年元月,坡心庄長黃耀南募款建造「忠義廟」。

按:現今掛在廟裡的「褒忠」匾額是複製品,乾隆御賜的真品匾額,誤送到埤頭鄉的小埔心。直到同治年間,鄉民獲知,才請鹿港(清代秀才)施梅樵先生依樣複製1面。因此,匾上的日期是同治庚午歲孟冬月穀旦。鹿港施梅樵秀才又製作了「捨身取義」、「為國捐軀」匾額,懸掛於忠義廟內。

廟宇介紹

埔心忠義廟歷史為清乾隆51年(西元1986年)冬季11月林爽文民變戰禍襲擊彰化,福建陸路提督屬台灣兵備道總兵柴大紀入告彰化軍機率軍屯兵埔心已抵禦外敵,因坡心庄為南北交通要道,兆民承天顧地死守家園共計有72位義勇平民組成鄉衛隊已處變不驚之精神與官兵奧師鎮壓民變,奈何寡不敵眾力弱莫敵義士們本著同仇敵愾義不容辭精神奮勇出城剿匪導致數十位義士捨身成仁,爾後庄民集資修立小祠歸靈一處,乾隆皇帝賜[褒忠]木匾表揚義士忠勇忠義精神,再由鹿港秀才施挴樵題名[舍身取義][為國捐軀]木匾表彰忠義公義勇精神,至民國15年(西元1926年)由前清武舉人黃耀南與地方仕紳倡議修建忠義廟,民國63年(西元1974)與民國76年(西元1987年)皆有整建廟宇,目前廟貌為民國76年(西元1987年)保留至今。

忠義廟另外奉祀前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彰化境內發生閩、粵大械鬥,使得在乾隆年間即至埔心、永靖一帶墾荒之客籍族人,紛紛湧入大埔心,集中力量團結共同防禦。這一戰役,客籍人丁死傷累累,村民乃將其合葬於城之西門;至民國15年,建「義民廟」於員鹿路旁,氣象非凡;並於埔心國小內立「忠義公」碑紀念。如今,紀念碑已移至埔心鄉第一示範公墓。走訪忠義廟、御賜烈士之墓, 緬懷義民忠魂,重現忠義表徵
義民為了捍衛鄉土,協助官兵固守鄉城而壯烈捐軀。為表彰烈士們的忠義精神,地方集資建墓立碑,早年的靈骨和紀念碑安置在柳橋東側,後來遷到埔心國小校園內;81年12月,經前鄉長張榮昌先生及管理委員會協議,遷到了現址,供鄉民追思紀念。本廟於民國76年整建完成

埔心鄉忠義廟裡,懸掛著乾隆皇帝親頒的「褒忠」匾額,主要是紀念林爽文事件中衛護鄉里的犧牲者,歷來閩客械鬥成仁的靈魂,化身為「忠義公」,也有了歸宿。客家人在台灣移民中是弱勢,所以必須更團結,才能求得生存獲得發展。這些保鄉衛土的義民信仰,變成了客家社會獨特的表徵。埔心鄉是一個客家人居多的鄉鎮,但百年來卻被福佬人所同化,由本鄉羅厝的霖鳳宮、舊館的霖興宮及本村義民廟等祭祀活動,證明埔心是客家人活動的地區。

交通資訊 :

從員林向西行走員鹿路,過了台76線東西向快速道路高架後,分岔為較小的員鹿路與較寬敞的中正路,選走員鹿路續行不久,可以來到「忠義廟」


註:部份圖片及資料來源至官網或維基百科,如有不正確或禁用請不吝告知   通知我們 處理,謝謝。
(*請務必告知廟宇名稱及留下您的聯繫方式)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04)8280745
聯繫信箱: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