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簡介
廟宇名稱 : 財團法人台灣省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
廟宇別稱 : 大士爺 嘉義大士爺
主祀神祇 : 觀音菩薩
宗教類型 : 佛教
組織方式 : 董事會制
大士爺廟是臺灣主祀大士爺之罕見廟宇,為嘉義縣縣定古蹟,位在嘉義縣民雄鄉,是民雄主要信仰中心,主祀大士爺。
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至廿三日是大士爺廟的年度盛事-普渡祭典,三天祭典起源於早期「打貓街」農曆七月份的「頂街大士爺普」、「下街大士爺普」及「下街童子普」(俗稱:囝仔普,係因半夜聽聞嬰兒或小孩的哭聲而得名。)之亡魂普渡活動而演變至今。
根據文獻記載及部分耆老口述,表示原上述三普祭典時間分別於:頂街普(農曆七月初一、初二及初三)、下街普(農曆七月十五、十六及十七日)及囝仔普(農曆七月二十一、二十二及二十三日)各分科儀祭祀,相當盛大,但因二戰後期與臺灣光復時期民生物資缺乏,簡化祭祀方式每年僅擇農曆七月二十一、二十二及二十三日三日進行,雖縮短祭祀祭典時間但不簡化各項科儀方式,儀式莊嚴隆重並延續至今。
演變為三天祭祀期間民雄市中心之重要街道,各式攤販林立彷彿不夜城,附近鄉鎮民眾紛紛前往逛街購物,俗稱:逛下街。
廟宇介紹
台灣清治時期,打貓莊鄉民昔時常因地域觀念,北港之泉州人與民雄之漳州人為細事而發生分類械鬥,乾隆時尤烈,雙方死傷甚眾,乃舉辦中元普渡超渡亡魂,1797年,立中元普渡大神大士爺之廟宇以奉。
另說,乾隆時本地惡疫流行,死傷無算,觀音大士於中元節化身鬼神出現,從此消災去疾,鄉民立廟以誌之。
民間亦有傳說如下。嘉慶君遊臺灣時,見此莊有山風水如筆架,乃歎曰:「豎筆架出天子,倒筆架出大士」(意思是本山因為風水如倒著的筆架,將來會出現偉大的士人)。言畢,本山山神戎裝顯靈,跪謝曰「蒙殿下金口,晉封大士,小神拜謝。」(山神假裝會錯意,顯靈感謝嘉慶君封他為「大士」神),故民間尊其神為「大士爺」,建廟以祀之。
大士爺廟於臺灣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7.1級大地震中損毀,至大正12年(1923年)進行重建,震災中打貓莊其他廟宇也遭毀損,遂同祀開漳聖王於左配殿,開臺尊王於右配殿,天上聖母於後殿。但受限於日本殖民宗教政策,只好以「慈濟寺」名義復建,至解嚴後之1987年才恢復原來廟名。
1999年天上聖母移駕至重建之慶誠宮,大士爺廟後殿改祀三寶佛。本年921大地震,以及同年10月22日之6.4級大地震中,大士爺廟遭受嚴重損毀。雖未倒塌,但樑柱皆嚴重變形,因本廟為縣定古蹟,乃於政府監督下重建。重建期間,整建本廟對面原表演舞台,供本廟原奉祀眾神明暫時駐蹕,至本廟重建完成為止。
重建完成與入火安座大典[編輯]
於2005年(歲次乙酉)大士爺廟重建完成,於農曆10月25、26日,舉辦入火安座大典。於農曆10月23日午時,輦轎及獅陣入廟完成清潔、洗淨、封爐及關廟門,24日豎燈篙三支召告五方鬼魂準備餉宴。普渡場起始處架設法壇,由法師發奏韋馱表章,通知南瞻部洲諸位神祇及好兄弟、請諸佛登壇、安三界﹙協助管理孤魂野鬼﹚、誦經超渡;觀音大士化身大士爺長二呎二,由林欽彬道長開光點眼,隨後移駕普渡場端末,設香案祭祀。
開香儀式於25日13時舉行,由何坤澤董事透過擴音器引導各區義工同時點燃香火正式開普,並備三牲敬果至福權昇化場祭拜地靈公,法師開宣三昧水懺全卷經文、獻午敬供養好兄弟、諷誦金剛經、巡孤筵、鬧座坪,並祈求信士家門吉慶、大小平安、添丁發財、國運昌隆。晚上18時普渡結束,等恭送人員抵達即將大士爺送進火化場,完成祭拜儀式後,由許英訓董事長率先點燃恭送大士爺火化昇天。
農曆10月26日3時30分,開廟門三座輦轎﹙大士爺、觀音佛祖、天上聖母降駕用﹚,迎請神像人員於前三天開始齋戒,現場備符水淨身,信士穿好義工服、纏繫紅腰帶,隨時待命。起駕後入廟依序為主香爐﹙由值年爐主奉迎﹚、觀音大士、新烘爐茶壺、其他神像﹙主神像必須是屬龍或虎才能搬動,其餘神像也必需是非沖煞年齡﹚,所有人走過七星爐﹙淨身、制煞用意﹚。凌晨5時開廟門,文官﹙嘉義縣長陳明文﹚、武將﹙嘉義縣警察局長胡木源﹚隨侍兩旁等時辰到來,起駕轎腳喊「進」,文武官撕封條,一股靈氣吹入,廟門自然打開。
入廟後,由縣長主持觀音石像揭幕式,獅鼓陣同慶歡騰,等跨過大香爐的所有神像安奉定位,董事長點燃琉璃燈;清晨6時開放一般信眾進入參拜。
大士爺廟正殿上桌供奉鎮殿大士爺、善男童女伺兩側,外出觀音大士旁為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兩旁奉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中桌為關聖帝君,關平太子、周倉將軍分立兩側,下桌為彌勒佛等,兩側面牆安放降龍尊者、伏虎尊者等十八羅漢。後殿中央安置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合稱「三寶佛」,下桌放佛母及地藏菩薩,兩側神桌分為文昌帝君及玄壇真君。右廂房祀「開漳聖王」及掌令、掌旗兵將,房外有站立觀音大士石像及許願池;左廂房祀「開臺聖王」及部將,另新建小廟供虎爺公進駐。進門右側豎立二次大戰砲擊時,「彈片」化開飛插入樑,保護信徒免除災厄的受創痕跡,是神蹟顯靈的證明。
9時30分團拜儀式開始,最後儀式由縣長恭讀疏文,啟奏上蒼入火安座大事及與典人員,禮成後誦經團誦經禮佛。
建築特色 :
大士爺廟創建於乾隆九年(1744),坐南朝北,是一座三川帶左右過水廊、山門的廟宇建築,分為前、後殿,前殿主祀觀音大士,陪祀伽藍韋馱菩薩,左右兩壁塑有十八羅漢像。後殿主祀三寶佛,右邊奉祀文昌帝君,左邊奉祀天官武財神。在大殿的右邊有開漳聖王殿,兩邊塑有輔信將軍和輔義將軍,大殿的左側有開臺尊王殿,左側的前方另有五虎將軍殿,為「三廟一體」之特殊建築格局。
目前的建築為大正十二年(1923)由街民鳩資興建,至昭和十二年(1937)歷經十五年才竣工完成。昭和二十年(1945)年二月十四日下午一點,東亞大戰爭,第二次砲擊,民雄受轟炸機炸彈侵襲,大士顯靈神威顯赫,化險為夷,把彈片化開飛插入樑,免傷及信眾,此彈片一塊現存於樑上。
目前寺裡的年度法會有農曆元月十五日安太歲,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七月一日用川緞塗大士爺像奉祀壇中,誦經三天超度孤魂,是為「頂街」,農曆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日三天祭典為「下街」,農曆七月二十九日為「小普」(俗稱囝仔普)。除了七月的超度法會有請法師來寺誦經以外,都由自已廟裡的誦經團負責誦經。目前的組織為財團法人,有廟婆,還有神明會,神明會的組織有誦經團、義女會、虎爺會、顧問團、福安祠、令旗隊、督隊。除了法會以外,還有遊庄,日期在二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前幾天,挑一個星期六或星期日,舉行遊庄活動,遊庄的範圍包括東榮、中樂、西安三村。
民國五十四年(1965)成立「財團法人嘉義民雄慈濟寺」。民國七十四年(1985)獲內政部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七十六年(1987)獲嘉義地方法院裁定正名,為「財團法人臺灣省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但因主要建材年代久遠,建築結構部份腐損,而於民國八十五年(1996)報請修護,歷經九年,終於在九十四年(2005)完成。
註:部份圖片及資料來源至官網或維基百科,如有不正確或禁用請不吝告知
通知我們 處理,謝謝。
(*請務必告知廟宇名稱及留下您的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