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簡介
廟宇名稱 : 湧蓮寺
廟宇別稱 : 蘆洲湧蓮寺
主祀神祇 : 觀音佛祖
宗教類型 : 佛教
組織方式 : 管理委員會制
湧蓮寺起源於清朝穆宗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九月,當時位於浙江舟山列島之南海普陀山隱秀寺,有二位比丘名大機(日本人)及林(中國人)攜帶南海通教主觀音佛祖尊像(即本寺鎮殿祖及善才龍女共三尊)搭帆船欲赴外地募緣,出航遇颱風,帆船漂靠至台北渡船頭(淡水)清晨遇見李佑(本鄉頂竹圍人)欲搭渡船到迪化街行口做生意,見過兩位比丘並答應若當日生意順,利回程一定前來進香,當日李佑生意特別順利提早收擔,依約返回帆船進香,結因香爐發爐,經請示觀音佛祖指點,佛祖欲進住蘆洲樓子間口(現址)。經通報本鄉總理李宴林及鄉民後,全鄉表示歡迎,於是信眾依佛祖之指示決定供奉,地點及安座方向(其背靠觀音山正峰)並以茅立廟。
廟宇介紹
於同治十一年(西元一八七二)由本鄉總理李宴林,總董李清水等鳩眾新建易茅以瓦,並增祀十八羅漢護法及韋馱,伽藍。日治大正八年(西元一九一九)佛祖花辰(農曆二月日十九日)由區長蔡學韜,秀才李聲元以及十三保,保正為倡首,廣大重建為前後殿著手興工,前殿供奉觀音佛祖後殿懋德宮增祀國姓爺(鄭成功),本寺於是成為本市市民信仰中心。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取得台北縣政府發給之財團法人設立許可證書。
民國八十四年(西元一九九五)十月卅一日經管理委員會暨監事會全體成員決議另成立財團法人湧蓮慈善基金會,並於民國八十五年(西元一九九六)十一月奉內政部核准在案。該基金會今後將以舉世救人之精神福利慈善事業為宗旨,來發佛揚祖濟世救人之精神。該基金會於民國八十六年(西元一九九七)六月撥款新台幣貳佰肆拾萬元為本鄉國中,國小之清寒獎學金並邀請前連副總統親蒞頒發以資鼓勵受獎學生。
參拜流程 :
第一炷香二樓佛祖殿〈南海觀世音佛祖〉→第二炷香四樓前殿〈三寶佛〉→第三炷香後殿〈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文昌帝君.關聖帝君〉→第四炷香二樓〈延帄君王.天上聖母.註生娘娘.中壇元帥.福德正神〉→第五炷香一樓廟埕中營將軍。
建築特色 :
廟宇主體以鋼筋水泥.石材為主體,內部木構素材裝置.為傳統宮殿式的建築,正殿頂棚險鑿各式形狀的藻井,山門外置韋馱、迦藍護法一丈餘青銅鑄神像,山門兩側做黃色琉璃瓦覆頂的圍牆,牆上間格14祖青銅窗櫺與護法爺神像成一系列裝置
湧蓮寺廟宇建築體座落於蘆洲市街中心的得勝街與成功路口,整體建築為前半部的湧蓮寺與後半部的懋德宮合祀型態的廟宇,早期以傳統閩南式平面四合院式廟宇建築,歷經日治時期大正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以及民國五十五年的兩次重建,現行建築主體則是民國七十年再次擴建,成為以鋼筋水泥為主體的現代樓宇寺廟。
湧蓮寺座向採坐北朝南方向,格局方正,依據縱身中軸線成左右對稱分布的原則,整體建築空間仍沿襲傳統臺灣佛寺的規矩,如山門、水池、前殿、拜殿、正殿、後殿、天王殿、三寶殿、凌霄寶殿、鐘鼓樓、廂房金亭等相當齊全。湧蓮寺在各殿屋頂結構上採用大量的歇山頂及重簷形式屋頂,予人崇高華麗之感。在各殿使用各種造型的藻井,成為湧蓮寺的最大特色。湧蓮寺在廟宇內外裝飾主要採用剪黏泥塑、彩繪、木雕、石雕等方式,最特殊的技法是有為數不少的飛天樂伎雀替,在其他寺廟尤為罕見,在後殿懋德宮前方,裝置了佔滿壁面以鄭成功史蹟為主的青銅浮雕,中間為「荷蘭降鄭圖」,左右各為延平郡王簡傳、鄭成功坐像,懋德宮沿革志等,這種以大片現代化式青銅浮雕裝飾的作法,在臺灣廟宇中也十分少見。湧蓮寺門外兩側各立一尊佛教護法神,左韋馱柱杵,右伽藍持槍托塔,高度近一丈,全身青銅精鑄而成,造型威嚴有力,雕塑技藝精湛,是不可多得的現代青銅塑神像作品。縱觀湧蓮寺整體建築,在現代化建築主體中,也大量保留了傳統道廟的題材來裝飾,大量採用現代式建材與裝飾手法,其中又使用不少傳統素材及匠藝,都是湧蓮寺廟宇建築中現代與傳統包容兼蓄的特色。
交通資訊 :
湧蓮寺乘捷運路線 : 請搭乘蘆洲線在三民高中站下車
從忠孝新生站到三民高中站約17分鐘,出站後請由一號出口往右邊復興路至中央路左轉, 走到得勝街再右轉直走即可
捷運一號出口走至湧蓮寺步行約五分鐘
湧蓮寺乘公車路線 : 306、225、232、221、508、634、704 在蘆洲派出所下車
淡海 <--->板橋 在三民中學下車
註:部份圖片及資料來源至官網或維基百科,如有不正確或禁用請不吝告知
通知我們 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