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宮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三益境鎮安宮 北港鎮安宮
• 主祀神祇: 楊府七千歲
• 宗教類型: 道教
• 組織方式: 管理委員會制
•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QiMaWangYe/
鎮安宮俗稱七王爺館,明鄭時期笨港屬於天興州轄,設立「行館」,清廷領台,這裡及鎮安宮附近土地,是收租納糧辦公的地方,後興建「笨港公館」即今址。因年久荒蕪,經居民修繕作為祠廟奉祀「楊府七千歲」,笨港居民不稱王爺廟,而稱「七千歲(王爺)」因此合稱「七王爺館」或「七仔爺館」,在台灣王爺是比較特殊的稱呼,也凸顯本宮的歷史背景。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call(05)7837184
地圖位置

雲林縣北港鎮西勢里館前街22號 directions_car行車規劃

廟宇介紹
王爺與媽祖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二大主流。連雅堂先生的《台灣通史》對台地人民奉祀王爺有如下記載:「台灣所祀之王爺,自都邑以至郊鄙,山陬海噬,廟宇巍峨,水旱必告,歲時必禱,尊為一方之神,田夫牧豎,靡敢瀆謾,而其廟或王公,或曰大人、或曰千歲,神像俱雄而毅,其出遊也,則曰代天巡狩,而詰其姓名,莫有知者」。由此可知本省在清代已有王爺廟的興建,笨港雖是台灣島民媽祖信仰的中心,但是早期笨港居民多數移自大陸閩南地區,故也奉祀家鄉王爺為守護神,自然也崇信王爺。

笨港(北港舊稱),朔自明天啟年間由顏思齊、鄭芝龍等前來墾殖,歷經鄭成功父子的經營,形成聚落街市,明鄭時期實行寓兵於農政策,力圖營建台灣為復明基地,笨港屬天興州轄,因位處要衝而設立「行館」方便前來收租納糧辦公的官員處所,其原址即在今「鎮安宮」與鄰近土地上,清廷領台於康熙五十五年另擇地興建「笨港公館」(址在今公館街)。原行館年久荒蕪,經居民修繕做為祠廟,奉祀「楊府七千歲」,笨港居民不稱王爺廟,而將「七千歲(王爺)」名與舊地名「行館」合稱「七王爺館」或「七仔爺館」,在台灣的王爺廟是比較特殊的稱呼,也凸顯本宮的歷史背景。【考據1:相良吉哉編著,於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台南初版發行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王爺廟創立於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廟址:北港街北港1024號,祭神:七王爺,管理人:蔡片】

日據時期遭當局施行皇民化運動的影響,神像一度藏於居民家中,廟身建築與廂房也因地震傾毀而未改建,僅留本宮現址約十坪廟地,民國初年居民將神明恭迎回宮奉祀,光復初期民生蕭條因乏修繕已顯破舊,直到民國四十年「三益境」民發起重修本宮,地方人士響應捐款於民國四十三年完成修建,並配合政府寺廟管理命為「鎮安宮」,廟址為雲林縣北港鎮館前街二二號。主祀神明由「楊府七千歲」增加有「丁府八千歲」、「馬府千歲」,三位主神是笨港街五大境之一的「三益境」居民原來所供奉的神祇。三益境即涵蓋今北港鎮舊市區中的西勢里、南安里、義民里。【考據2: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北港鎮公所印行之北港鎮志第 203頁。考據3:仇德哉著臺灣廟神傳於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初版第546頁】

茲將主神來歷簡述如下:

楊府七千歲,是早期居民自大陸移民笨港自家鄉奉祀庇佑平安,神像以竹為骨幹,身以紙為材料,並彩繪,面部紋有鳳凰形狀黑白色彩,造形雄威剛毅,手執通天戟,頭戴王爺帽,著龍袍,腳踏小鬼與神獸,善司驅鬼伏魔,消災解厄。早期醫藥未發達,信徒遇有難治疾病常來求醫,靈驗異常,廟中尚有小兒科、大人科藥籤。由於神威顯赫,在台中大里市、雲林虎尾鎮、嘉義市、台北地區有本宮王爺分靈廟及神壇。農曆四月一日千秋日,前一天往南鯤鯓交香巡行。

丁府八千歲,分靈自下崙福安宮,相傳在清末地方曾發生流行病,丁王爺指示前來地方消災庇佑,事平後居民懇留丁王爺安奉本宮,神像面斯文穩重,若文官,右手執筆,具福相狀。農曆七月一日千秋日,年回下崙進香。

馬府千歲,神像威猛碩壯,環目腮鬚,身背八位童子,雙手突出,形成九頭十八隻手形體,面黑拙,戴將帽,神明是早期先民自大陸移居笨港迎奉自家鄉的守護神,相傳在清代笨港溪常泛濫成災,本境因地處低窪,居民每遭水患,馬府千歲顯靈化草木救助溺水災民無數,因此每有天災居民無不呼「馬府千歲」與「媽祖」聖號庇佑,常逢凶化吉神蹟流為美談。農曆八月十六日千秋日。
這些資訊對我有幫助
thumb_up thumb_down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FB粉絲專頁
info資料及圖片取自宮廟提供及Google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