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泰山巖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泰山巖 頂泰山巖
• 主祀神祇: 顯應祖師
• 宗教類型: 佛教
• 組織方式: 董事會制
• 官方網站: http://www.taishan-uptemple.tw/index.html
本巖供奉主神「金面顯應祖師」,座落於應化街32號,1985年獲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call(02)29018371
地圖位置

新北市泰山區明志里21鄰應化街32號 directions_car行車規劃

交通方式
a. 自行開車:中山高往新莊、泰山方向下五股交流道,自新五路右轉楓江路,遇明志路1段左轉,到達明志路2段底明志派出所時,右轉應化街即可達。

b.大眾運輸:搭乘公車637、638、801、880、883、1501、1503「泰山巖」站下車。(「泰山巖」站是指「頂泰山巖」,不是「下泰山巖」站 )

c.免費接駁車:明志線F216,由台北車站北三門至泰山區明志國小對開,在泰山區貴子路口站下車後,步行約5分鐘即達。

發車時刻表請參閱http://www.taishan.ntpc.gov.tw/web66/_file/1273/upload/page/busF216.html
(新北市泰山區公所網站)
廟宇介紹
財團法人新北市泰山巖俗稱頂泰山巖、頂廟或崎仔腳廟,是泰山仙景李氏家族符記之族親於清乾隆年間(1754),由福建泉州安溪湖頭鎮祖居地,奉迎顯應祖師寶像(老祖)來台崇祀,最初建廟廟名曰「福山巖」,清咸豐三年(1853)因分類械鬥慘遭兵燹,後由李家「七股」集資重建,約1874年改稱「泰山巖」;目前的廟宇規模係日治昭和期間(1932-1935)由著名大木匠師陳應彬率徒弟黃龜理等負責規畫建造。

廟宇中的木、石雕刻及彩繪書畫等裝飾,由傳統民間故事或演義小說中取材,如二十四孝,岳母刺字、祖師祈雨解旱、華容道關公釋曹、關公戰黃忠取長沙等;這些作品除了富含藝術之美,更有著社會教化的功能。

顯應祖師俗名黃惠勝;因祈雨救旱靈驗,人稱黃水車。北宋元符2年(1099)生於福建永春縣,自幼拜師修道,精通禪理,博學多才,雲遊名山勝地,師到之處嗜義好施,廣行善事。北宋宣和6年(1124)雲遊至安溪湖頭感化里翠屏山峰頂結庵修行,因修道有成,為地方百姓解決很多問題。當地百姓感念其恩澤,在他圓寂後籌建一座廟以茲紀念,廟名「泰山巖」也稱「泰山寺」。相傳南宋紹興32年(1162)朝廷敇封「顯應普濟大師」,民稱「顯應祖師」。

本巖每年的農曆九月十八日,都會舉辦慶典科儀慶祝顯應祖師的誕辰。民國94年(2005),由於距上次(1971)大規格整修已歷時34年,廟宇在歲月風霜侵蝕之下,瓦裂樑腐、逢雨必漏,在當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主持「臺北縣第三級古蹟頂泰山巖修復工程」之下,再次展開大規格整修,於民國97年工程落成安座,次年舉辦啟建祈安醮典。

本巖以發揚顯應祖師的普濟眾生精神為職志,結合機關團體、善心人士,每年辦理許多公益、慈善活動,提升社會教化功能,促進社會祥和美滿。
參拜流程
本巖有四大爐1向外先拜天公爐
2向內拜顯應祖師(居正殿、左觀世音菩薩、右開台媽祖)
3左翼殿文昌帝君、左護龍後廳註生娘娘、左護龍前廳為光明燈殿
4後山土地公福德正神
5右翼殿地藏王菩薩、右護龍後廳財神爺、城隇爺、福德正神、右護龍前廳太歲星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普賮菩薩
建築特色
建築座西北朝東南,面寬七開間2進2廊2護龍廟宇建築,前有寬廣前埕、廟臺基高五階,整體建築壯觀宏偉,三開間中央前殿為為石險牆堵構成,蟠龍柱及牆面石險均為日本昭和時期台灣傳統風格,前屋頂為重檐硬山型式,兩側山門則改為重檐歌山型式,宛若3座並排的廟宇,為儒釋道共同供奉

大木結構:為漳派大師陳應彬的晚期代表作,結構高聳繁複,用料飽滿渾厚。

前殿屋頂採斷檐升箭口形式,明間屋頂較兩次間屋頂高出許多,屋脊為燕尾西施脊。前殿面寬3開間,龍門廳、虎門廳各三開間,全部面寬9開間。如再加上各兩開間的鐘樓、鼓樓,則全部面寬達13開間。前殿明間前後檐柱之間有9架,前後挑檐各加1架,全部進深為11架。前殿明間左右棟架架內採兩通三瓜疊斗式,大通、二通上,以三個飽滿渾厚的瓜筒斗座頂起疊斗柱,來承接屋頂下的檁木。大通兩端之下有鰲魚托木(插角、雀替)。前殿明間前步口、後步口左右通樑上仍以疊斗柱頂起前後七架檁木,但疊斗柱的斗座是獸座形式,不是瓜筒,前步口斗座為向內的麒麟座,後步口斗座為向外的象座。

前殿兩側各為3開間、11架深的龍門廳與虎門廳,它們明間的屋頂仍採斷簷升箭口形式,屋脊為燕尾脊。前殿、龍門廳、虎門廳一字排開,有如三座殿堂。兩廳明間左右棟架採尖峰筒抬樑式結構。

正殿前有拜殿,後為神龕與神房,屋頂為假四垂頂形式,面寬3開間,5柱15架深。明間左右棟架架內採三通五瓜疊斗式,大通、二通、三通上,共有五個瓜筒斗座頂起疊斗柱,來承接屋頂下的檁木。大通之下有副通樑,副通樑兩端之下置鳳凰托木。架前的拜殿有4架捲棚頂,步通上置獅座與象座(外獅內象)頂起兩疊斗柱,再以八字束頂起兩脊檁。拜殿捲棚頂與升高的假四垂頂形成暗厝。架後神龕前仍以瓜筒疊斗頂起檁木。兩組正路棟架、左右前點金柱之間、左右後金柱之間高聳繁複的大木架構,異常壯觀。

左右兩牆(過水)廊前後兩端以一通、兩疊斗柱棟架頂起5架捲棚頂的雙脊檁,步通下有圓光,屋頂為燕尾脊。
這些資訊對我有幫助
thumb_up thumb_down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info資料及圖片取自宮廟提供及Google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