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東和禪寺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東和禪寺
• 主祀神祇: 釋迦牟尼佛
• 宗教類型: 佛教
• 組織方式: 董事會制
• 官方網站: http://www.dongher.org.tw/
東和禪寺原為日本曹洞宗永平寺和總持寺兩大本山台北別院,自公元一九一O年日據時期在台北市東門町六十八番地建院以來,迄今已近百年, 一九一四年增建『觀音禪堂』 , 一九一七年創設『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 ,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台北別院為國民政府接收, 觀音禪堂易名為『東和禪寺』 , 一九九三年台北市政府拆除台北別院並規劃設立『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 , 因此於一九九八年在台北縣石門鄉買地重建完成『曹洞宗台北別院』 , 登記在『財團法人台北市東和禪寺』名下, 將是永久的紀念道場。

緬懷曹洞宗兩大本山台北別院為台灣的佛教傳教中樞, 地位崇高, 第一代院長為大石堅童禪師、第二代霖玉仙禪師、第三代伊藤俊道禪師、第四代水上興基禪師、第五代大野鳳洲禪師、第六代島田弘舟禪師、第七代高田良三禪師, 台灣光復易名為東和禪寺後, 開山住持為心源和尚、第二任住持為賢頓和尚、第三任住持由源靈接任。而曹洞宗的祖庭還是再中國浙江寧波曹洞宗天童寺, 公元一二二三年(宋朝嘉定十六年)日本道元祖師入中國求法繼承曹洞宗法脈, 返回日本弘傳曹洞宗禪法, 曹洞宗始大盛於日本, 戰後台灣改觀甚大, 是故源靈亦在一九九一年(民國八十年)重至大陸天童寺祖庭, 從第四十七代祖師明暘和尚接法脈為曹洞宗第四十八代法子, 蒙賜法號復靈, 如是直接繼承大陸祖庭法脈。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call+886 2 2393 4598
地圖位置

臺北市中正區東門里仁愛路1段21-33號 directions_car行車規劃

廟宇介紹
「曹洞宗大本山別院」於1908年在當時台北城東門町(現仁愛路與林森南路口)外建立,是今臺灣少數具有日本禪宗風格的佛寺。1920年,禪寺本堂動工重建,直到1923年完工。當時多數日本人所建佛寺,均建為日式風格,禪寺本堂亦不例外。當時本寺僅供日籍人士參拜,該寺方因為考量吸引本地信徒的需要,在1914年由台籍禪師於正殿之右,興建難得一見的閩式佛殿─觀音禪堂。1930年,進行改建。

1916年禪寺附設佛教學校,提供僧侶與信眾的子弟就讀,校名「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1922年改名「私立曹洞宗臺灣中學林」並收併「私立臨濟宗鎮南中學林」;1922年收併「私立國學院」;1935年改名為私立台北中學,從佛教學校轉形為一般學校。日治時期結束後,再度改名成為今日的「泰北中學」。

1945年後,日治時期結束,禪寺改歸中華民國政府管理。1950年代,禪寺部份建物包括大殿,受軍隊及民眾長期佔住遭到破壞毀損,被違章建築所包圍,需要走過數條小巷後,才能進入,規模較原本來得小的禪寺。

2000年,台北市政府整頓丹陽街,將該街打通成為現貌,並拆除部份的違章建築。碩果僅存的殿堂,除鐘樓外僅剩下原觀音禪堂,即今日的禪寺。今青少年育樂中心,原本亦為該寺用地,市府收回用地後,改建為今貌。現禪寺座東向西,面向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後為私立東和幼稚園。現廟埕有南北兩入口。

現鐘樓為禪寺的南入口,穿越鐘樓後,沿青少年育樂中心與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間小徑,即為禪寺。建物由原碩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進行整體設計後,於2002年11月7日點燈啟用。

北入口即位於丹陽街旁,唯入口不明顯,故設計上除利用燈光照明步道銜接丹陽街與廟埕,改變北面出入口外,南邊與鐘樓間小徑也使用適度的燈光照明,建立起與鐘樓間的聯繫。並利用打光,強化屋頂、牆壁等建築特色,並改善室內照明,對禪寺整體印象,加分不少。

2006年7月21日,銅鐘經數十年仿古修復後,正式再度響起。
2011年8月23日,泰北高中校友返回敲平安鐘,發現名稱有誤,其名應為「曹洞宗 大本山 台灣別院」。
參拜流程
正殿大雄寶殿→後殿觀音殿
建築特色
東和禪寺為中國閩南式對禒式三合院建築,前門後堂為中軸線,左右護室。進入正門之後,是為前院兼為天王殿,左右立有雄武的四大天王,另特別安置觀音菩薩及地藏王菩薩聖像,接著為正殿,即是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左右配置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正殿之前建有拜亭,正殿左右護室則為客堂和禪堂及寮房,後殿為觀音殿,左為廚房,右為五觀堂。
這些資訊對我有幫助
thumb_up thumb_down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4.3
starstarstarstarstar
355 則評論
陳妍安
starstarstarstarstar本週
誤打誤撞來到此,非常訝異台北市中心還有這麼幽靜的禪寺,走進精緻的日式庭園,心都靜了下來!
啃到雞. KFG
starstarstarstarstar3 個月前
東和禪寺與曹洞宗台北別院係屬一家,於日據時代明治41年(公元1908年)三月,由日本曹洞宗來台佈教師大石堅童禪師,及大稻埕、艋舺地區、基隆月眉山靈泉寺等四眾共同籌募建寺基金,加上日本曹洞宗兩大本山宗務院資助,購置東門町六十八番地,共肆仟伍佰坪土地作為建寺之用,全部工程在公元1910年三月竣工,五月廿二日經台灣總督府認可定名「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別院」。 木造建築的台北別院於民國3年(公元1914年)遭暴風侵襲,寺院毀損,院長大石堅童禪師再次募款建寺,日本大本山宗務院援例補助,遂得修復別院,於民國12年(公元1923年)完成「近代和風式建築」之大殿,日據時代的台北別院為專供日人禮佛的寺院,重建台北別院時,另興建專供台籍人士禮佛的「觀音禪堂」,為閩南式建築,於民國6年(公元1917年)完工,即今東和禪寺大殿。 民國5年(公元1916年)禪堂創設「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供僧侶及齋友子弟就讀,授予佛教教義及普通學識,民國24年(公元1935年)改名「私立台北中學」,從佛教學校轉型為一般學校,光復後再改名為今日的「私立泰北中學」。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台北別院所有財產遭國民政府接收,觀音禪堂易名為「東和禪寺」,由心源和尚任開山住持並完成寺廟登記,但別院內被軍隊駐紮佔用,院內外違建林立,連山門鐘樓都被老榮民佔住,完全失去寺院創立宗旨。近五十年的荒蕪頹廢,寺方欲振乏力,民國82年(公元1993年)由台北市政府徵收拆除,規劃改建為「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曹洞宗台北別院成了歷史名詞,獨留原附設之觀音禪堂(今東和禪寺)。 民國59年(公元1970年)聘賢頓和尚為第二任住持,並由心源和尚胞弟孫萬枝居士任管理人,孫居士曾負笈東瀛就讀日本山口高等學校,並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輔佐心源和尚且編印《台灣佛教月刊》廿四載,為推廣佛教文化不遺餘力,民國62年(公元1973年)東和禪寺成立「財團法人」,民國76年(公元1987年)迎請心源和尚徒弟源靈法師晉山為第三任住持,在源靈法師全力整頓之下逐漸恢復昔日榮景。 源靈法師曾至日本永明寺覺皇學園禪林部就讀,為傳承曹洞宗大本山法脈,率弟子修慧師等,於新北市石門區買地重建曹洞宗台北別院,登記在「財團法人台北市東和禪寺」名下,現任董事長修慧法師受老和尚全力栽培赴日本研讀佛學,返國後全心全力投入東和禪寺整修工程及整頓四周環境,打造充滿禪風的日式庭院及禪堂,現已是都會叢林中的一方淨土,和尚圓寂後,更積極完成石門台北別院之建設,並設佛學班,定期聘請講師教授寺內僧侶及志工佛學教義及儀軌,承續老和尚心願,重現兩寺昔日風采。
kate chen
starstarstarstarstar5 個月前
沒想到市中心會有日式禪寺,非常清幽靜心的地方
Jennifer Tseng
starstarstarstarstar9 個月前
位置: 捷運善導寺站2號出口步行650公尺約9分鐘 東和禪寺』原為日本曹洞宗永平寺與總持寺兩大本山台北別院,於1908年建立,是今臺灣少數具有日本禪宗風格的佛寺。迄今已超過百年。原本僅提供日本人參拜,考量本地信徒需要,於1914年增建觀音禪堂。並於1916年創建『私立佛教中學林』提供僧侶與信徒子弟就讀,光復後改為「私立泰北中學」。1930年在大殿前建「迎接殿」(亦即鐘樓),整個東和禪寺規模形成。 1993年台北市政府拆除台北別院,目前僅剩鐘樓及觀音禪堂兩部份,並將觀音禪堂易名為東和禪寺,台北別院改建為『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 東和禪寺(觀音禪堂)屬閩南式三合院,以前門後堂為中軸線、左右護室、正門為圍,這種中軸線對稱閩南式三合院的建築,意涵佛、菩薩、天、地、人等各層面關係,步入寺內感覺溫暖、圓融,佛光普照法輪常轉並廣渡眾生,現為市定三級古蹟,東和禪寺可說是集宗教、藝術、建築之大成。
a a
starstarstarstarstar3 個月前
與觀音佛祖,地藏王菩薩,四大天王的量子糾纏。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僅為參考,請依官方公告時間為主
星期一   06:00 – 17:30
星期二   06:00 – 17:30
星期三   06:00 – 17:30
星期四   06:00 – 17:30
星期五   06:00 – 17:30
星期六   06:00 – 17:30
星期日   06:00 – 17:30
info資料及圖片取自宮廟提供及Google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