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濟宮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苓子寮保濟宮
• 主祀神祇: 池府千歲
• 宗教類型: 道教
• 組織方式: 其他
•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bauchigung
溯本宮代天巡狩池府千歲神像,原奉祀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十七都大崙庄。清康熙年間護佑蔡姓先民渡海來臺。定居苓子寮後,初供在蔡氏祖宅。至道光丁未年,由蔡氏捐地,信眾鳩資,始建廟宇於現址。因感王爺保國濟世之德,號曰保濟宮,以迄於茲。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call+886 6 794 0135
地圖位置

臺南市將軍區保源里3鄰苓保31號 directions_car行車規劃

廟宇介紹
保濟宮又稱苓仔寮大廟,是苓仔寮地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及指標。其位在苓仔寮往學甲、漚汪、馬沙溝的三叉路口上,平日車輛往來多,附近商家集中,又有公車站、菜市場,因此是本地人潮聚集的地方,而廟前的大廣場自然也就成了攤販擺設的最佳地點。

  保濟宮興建起源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西元一七一三年),信徒醵金三百六十圓,創建木造宮宇於庄中,並積蓄基金,購置土地,以為油香田。當時奉祀由大陸隨先民而來的池府千歲(二王),是為本宮開基祖神。道光廿七年,歲次丁末年,陳大雨發起修建一次。光緒庚寅十六年,董事林成物、林成將、洪四海、黃禮矺、黃青蚶,倡首鳩資,遷移現址,重建廟宇,擴大規模,殿內粧飾堂皇富麗,廟貌嶄新。其時,村民再由南鯤鯓分請池王爺之香煙,返境彫塑大王、三王、四王等金身合祀,神威日漸顯赫。民國十七年,耆老黃硈、黃論、林才、楊戊已、蔡物、黃賴,發起修建一次。民國四十九年,歲次庚子,境民五角頭董事;林四啟、黃美同、黃論、黃論、楊戊已、黃賴、蔡物、林元全,發起樂捐募資,重修廟壁、剪粘、油漆,使廟貌得以煥然一新。

  保濟宮的特色是廟大、憨番(扛廟角人物)大、石獅大,主祀神明是池府千歲,此池府千歲是民間祭拜五府千歲中的二王爺。原奉祀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十七都大崙庄,於清康熙年間護佑蔡姓先民渡海來台,因此初始供奉於蔡氏祖宅,保境安民,後才由蔡氏捐地建廟於現址。因為有感於王爺保國濟世的偉大德澤,所以就將廟取名為保濟宮。每年農曆的六月十四日,池府王爺會案例回祖廟,即供奉五府千歲的南鯤鯓代天府進香。六月十五日,池府千歲出巡繞境,巡遍苓仔寮轄城內的五個村里:頂寮、中寮、下寮、中角和源頭,表示神明回饋鄉里,福蔭地方。

  保濟宮除了奉祀池府千歲主神明外,另有奉祀中壇元帥(太子爺)、福德正神(土地公)、註生娘娘及孔子等神明。廟址是台南縣將軍鄉苓保村號。
這些資訊對我有幫助
thumb_up thumb_down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4.4
starstarstarstarstar
73 則評論
wongvictory
starstarstarstarstar1 年前
20221129=騎車經過在地大廟,就休息下逛進去看看拉.
蔡景文
starstarstarstarstar8 個月前
特別來感受 池府千歲 神威顯赫 ???
Honey Chen
starstarstarstarstar4 年前
保濟宮算是這個區域的信仰中心,也是苓仔寮這地區最熱鬧的地方 每個人對於寺廟的感受都不同,不過來到保濟宮,確實是會有讓人心靈平靜的感覺 若經過此地不趕時間,真的建議可以下來參香走走,也許會讓心情有不同的感受
楊明照
starstarstarstarstar1 年前
由於池府千歲的源由在台灣有兩派說法,ㄧ為南鯤身五府千歲派,ㄧ為大陸馬巷元威殿池府千歲派。南鯤鯓代天府池王爺為唐朝36進士之一,馬巷池王爺為明朝官員,二者年代不同相差近千年,且名字不同,南鯤鯓池王爺為池夢彪,馬巷池王爺池逢春,雖然成神均為百姓吃下瘟神毒藥,但來源不同。蔡師兄說曾請示池王爺,表示與南鯤鯓不同,不用到南鯤鯓進香,祖廟在大陸福建,因此該宮從未到南鯤鯓代天府進香 保濟宮之池府千歲,原供奉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十七都大崙庄,於清康熙4年(西元1575年)下寮蔡姓先民恭請池府千歲渡海來臺,平安到達苓子寮墾荒,池府千歲先供奉於蔡氏家中,當時附近部落一片荒蕪,池王爺庇護先民墾荒拓地。清康熙52年(西元1713年)蔡姓先民醵金360圓興建簡易祖厝供奉池王爺,保境安民,池王爺有了鎮殿之所,神威更加顯赫,當時信徒積極籌募基金,購買土地,以為油香田。池王爺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為當時下寮、頂寮、忠寮、崁頭寮、巷口庄等六角頭庄民之信仰中心。清道光27年(西元1847年),信徒黃大兩發起建廟,當時六角頭耆老在現今下寮蔡土美住宅後,由池王爺選定坐北朝南,新建廟宇,將廟名命為「保濟宮」,並雕塑池府大千歲,池府三千歲,池府四千歲之金身命祀。
Tomy Tsai
starstarstarstarstar7 年前
百年老廟雄偉大廟,地方的信仰中心,門前兩尊石獅很醒目
FB粉絲專頁
info資料及圖片取自宮廟提供及Google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