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番路鄉半天岩紫雲寺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半天岩紫雲寺 紫雲寺
• 主祀神祇: 觀音佛祖
• 宗教類型: 佛教
• 組織方式: 管理委員會制
• 官方網站: http://www.ziyunsi.org.tw/
位於半山腰的 半天岩紫雲寺,相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主祀有觀世音菩薩與三寶佛。

嘉城東南祖山,有地名曰「半天」,以高聳而謂也;建廟曰「半天巖」,地以巖名,其名益彰歟!

從這段文字就可以知道,半天岩的地名是由於半天岩紫雲寺這座佛寺而來,且從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的碑文也可以知道,紫雲寺由來已久。因此,紫雲寺的歷史悠久應是無誤,只是歷來志書卻不太提及這座百年古剎。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call+886 5 259 1017
地圖位置

嘉義縣番路鄉民和村二鄰岩仔6號 directions_car行車規劃

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
1.竹崎交流道→166→台3線中山路→轉大華公路即可到達。
2.下嘉義交流道→嘉義市北港路→嘉雄路橋→民族路→大雅路→159甲-大華公路道即可到達。
3.中埔交流道→台18線阿里山公路→轉台3線中山路→轉大華公路即可到達。

大眾交通: 搭乘開往半天岩的嘉義縣公車,於紫雲寺下車即可 。
廟宇介紹
關於創寺傳說,地方上流傳幾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當年一位老和尚從大陸帶了一尊三媽來台灣,經過火山、赤山,三媽都託夢告訴和尚說:「不是這裡」。和尚就這麼四處奔波,一直到這附近(在現在寺廟建築後方),和尚坐在那兒休息,三媽就說:「是這裡了」。於是和尚在那裡搭了一間簡陋的草寮,佛祖只能放在地上,附近的人看到有間草寮在那兒,好奇地往裡頭一看,才知道裡面有一尊佛祖,村裡小孩如果生病、不舒服,就向佛祖請示,給果都非常靈驗。後來村民用竹子幫草寮擴建。隨著三媽越來越興,信徒們再用瓦片幫佛祖蓋屋頂。

另一個版本是:以前有三個和尚,各揹著一尊觀音佛祖,一同搭船渡海來台,到了台灣之後,各自找一個地方安居,結果,大媽找到赤山巖(台南六甲赤山龍湖巖)、二媽找到火山岩(白河關子嶺大仙寺),三媽就找到了半天岩。

至於文字記載的部分,一種版本是能元與白聖所寫的沿革:
嘉義東城有鄉曰岩仔,地距縣治二十有四里,康熙廿一年間,有梵僧七十餘歲,遺其姓名者,路經於此,覩山明水秀,茂林修竹,景緻幽邃,嘆曰:此乃佛地,若築一蘭若,將來香煙必盛,佛化亦能被全島,遂駐錫之。乃由南海普陀山,迎請觀世音菩隡聖像一尊到此奉祀之。從遠處而望,山高似屆半天,因號為半天岩,晨暮紫雲繞佈山峰,即安名為紫雲寺。

嘉義城東有山曰岩仔,距縣治二十四里,疇昔人跡罕至,俗塵所遠,殆可稱為山之隱逸者也。清康熙二十一年,有老僧經此,覩峰巒挺秀,景物清幽,嘆曰:此勝地也,宜為蘭若。於是斬荊棘闢草萊,結茅其間,復由南海普陀山,迎請觀音聖像而供奉之,僧從遠望此境,高接雲天,遂名為半天岩。又以山間之雲常現紫色,遶寺不散,又名寺為紫雲。

大體上,白聖所撰寫的沿革紀要應從能元和尚所寫之沿革而來,對於紫雲寺的創寺持同樣的說法,都是康熙二十一年,一位老者發現半天岩這塊地適合建寺修行,就從普陀山將觀音菩薩的神像請來這裡供奉,又因這裡的地勢、視野而將此寺命名為半天巖、紫雲寺。

日本人在統治台灣之後,曾經在大正四年至大正五年之間做過一次宗教調查,到了昭和年間,台南州又做了一次修正,該次修正對紫雲寺的沿革做了如下的敘述:

康熙十三年左右,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從大陸移住台灣,看中半天岩這個地方,並建一座小祠,將帶在身上保佑自己的神明畫像供奉在此,早晚禮拜。不久,此老者亡故,從大陸來的臨濟覺宗和尚住持之。

在這份日本人所作的寺廟調查中,不僅將紫雲寺的創建時間寫成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將當時鎮殿的佛祖神像寫成畫像,還把紫雲寺的住持寫成覺宗和尚,這此記載,並沒有看到其他資料佐證。

因此,現階段各種資料觀察,紫雲寺創始應在康熙二十一年,且與許多早期寺廟起源的說法相仿,即有僧人將觀音菩薩的神像從大陸攜帶來台灣,在半天岩這個地方落單、搭建草寮奉祀並在此修行,日後,隨著觀音靈驗的傳開,逐漸有信徒加入信奉觀音的行列。因此地位置半山,名為半天岩,岩者,同巖,「巖(山寺也,閩人呼山寺曰巖」,「閩人謂寺院為巖」,因此岩字本就是在山邊佛寺之名,半天岩即為一佛寺之名。又以山中紫雲常繞,又名曰紫雲寺,這兩個名字至今仍為信徒使用,甚且合併為 半天岩紫雲寺。
建築特色
社會文化特質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傳統建築的形式;不同時期、地區的寺廟因應其自然及人文條件的不同而呈現出特殊的風貌。

半天岩紫雲寺為番路鄉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由於時間與空間的變換與環境的改變,紫雲寺經歷多次的大小修繕而成為現況,但廟宇格局與木架構仍維持傳統風貌,富文化價值。
壹、建築配置格局

紫雲寺為二進帶二護龍的格局,面積約950平方公尺,建築群約佔滿整個基地的三分之二,廟宇左右二側增建餐廳,客房等附屬設施。紫雲寺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 ( 一六八二 ) ,歷經三百多年的歲月,成為番路地區重要的重心所在,記載著番路開發的歷史,具有特殊的人文藝術價值。

紫雲寺座東北朝西南,單元空間為:山門、中庭、正殿、配殿、廂廊,左右天井、護龍、鐘鼓樓及其他服務性空間。以平面觀之,紫雲寺整體面寬約三十八公尺,進深約二十四‧四公尺,其配置略呈長方形。

紫雲寺的山門面寬約十公尺,為三開間的格局,明間面寬約四‧八公尺、左右次間面寬各約為二.六公尺,正面山門屋高約六公尺,整個山門正立面寬與高比例呈五比三,突顯山門的位階與重要性。

自山門進入後,前接中庭,兩側為鐘鼓樓;中庭面寬十‧一公尺,進深六公尺,呈長方形,中庭兩側配置廂廊,廂廊左右兩側設置天井,並於外側配置護龍,形塑出橫向發展的空間特色。

中庭後緊接正殿,為三開間式格局,四點金柱後柱嵌於神龕牌樓面內,組構出三通五瓜棟架,使正殿特別顯得高聳莊嚴。正殿兩側為配殿,與正殿連接,展開廟宇後方以正殿為中心的水平動線。

紫雲寺的主體格局雖於歷次修建上有大肆更動,但整體空間佈局遵循傳統尊卑次序之觀念,由內而外、由左而右漸次尊卑的主從關係,反應在建築空間位置上的配置、各空間屋頂高度上,藉由這些而呈現空間次序的特色。

貳、空間形式特色

一、橫向發展的配置
一般傳統建築的平面配置,主要空間多配置於中軸線上,腹地如較寬廣,則往兩側延伸配置附屬建築空間,形成院落式的平面配置格局,如嘉義朴子配天宮;基地位處市街,周圍建物相鄰而建,造成建築配置為因應周圍環境,則多為狹長形的配置形態,如彰化關帝廟、鹿港三山國王廟等。

紫雲寺為三開間格局,左右各設鐘鼓樓為次入口,整體立面平整開闊,由天井連接廂廊、廂房與中庭;正殿左右設置配殿,加大面寬,塑造出神聖的祭祀空間;整體格局以中軸為主祭祀空間,從中軸往兩側延伸配置鐘鼓樓與配殿,並於外側配置護龍,形成橫向展開格局形式。

二、強調中軸線的布局
紫雲寺依傳統習慣,將主要空間配置於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入口有主次之分,空間的層次感明顯反映出傳統建築主從分明的空間體系。

三、空間等級
傳統廟宇建築主從關係可從空間大小區分,中脊或地坪高度也與位階有關。紫雲寺就平面空間而言,正殿平面尺度最大,進深達十三架,顯示其崇高的地位 ( 如縱剖圖 )。

如下方分析表所示,正殿為主要的祭祀空間,雖然山門和正殿中脊桁高相同,但整座廟宇地坪前低後高,正殿地坪高出山門約三十公分,仍烘托出主祀空間的崇高地位,就建築屋宇的高度,明顯反映出廟宇的主從關係,整座廟宇空間有循序漸進之感。另外,以紫雲寺平面來看,正殿面闊與進深尺度最大,顯示其崇高地位,山門及兩側配殿尺度較小,明顯的區分出主與從屬空間序位。

- 紫雲寺空間尺度分析表 -
單元空間 / 項目 架 數 中脊桁高 ( 公尺 )
山門 十一 架 五.七 公尺
廂廊 二 架 三.四 公尺
正殿 十三 架 五.七五 公尺

參、建築特色
明治四十一年 ( 一九○八 ) 北港朝天宮的修建,是雲嘉地區的一件大事,諸多營建工匠在大木匠師陳應彬的領導下,完成了許多台灣建築史上重要的作品,陳應彬及其弟子並持續活躍於雲嘉地區,相對於其他建築匠派,彬司系匠派在工作機會上佔了優勢,留下了較多的作品,並在雲嘉地區形成明顯的地域性風格。

營建匠師是將原鄉建築風格導入台灣的主要媒介,隨著人口的成長與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於建築的需求自然大增。需求的增加,使得匠師們在形式上有更多表現與創新的機會。匠師們互相學習、模仿等的技藝融合亦愈明顯。彬司系統的建築風格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雲嘉地區流行,進而發展成地區性的特色,紫雲寺即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大正元年 ( 一九一二 ) 完工的北港朝天宮,使陳應彬一時聲名大噪,彬司及其弟子在雲嘉地區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使得雲嘉地區的傳統建築無不顯露彬司風格。

目前缺乏民國三十六年 ( 一九四七 ) 重修紫雲寺匠師的記載,但按紫雲寺的建築形式與特色來看,明顯地也受到彬司系的影響。同時,日治時期引進的新技術與西洋語彙,以及流行於雲嘉地區的大型堆塑,也在此次的修建被採用。整體而言,半天岩紫雲寺的構材單元,如螭虎栱、斗座等,與彬司系統接近,且其構架的安排、構材的比例厚重,也和彬司系的特質相符。

◎ 茲將紫雲寺與彬司系統建築風格相似之處敘述於次:

(一) 主要大木構架
  1.三川門、拜殿步口梁柱多有虹引構架,兼有結構與看架的意義,常作如意斗栱橫向裝飾架。
  2.正殿構架採三通五瓜布局,重要建築並作蜘蛛結網的藻井。

(二) 單元構材
  1.斗為方斗及如意斗兩種,斗底皆帶稜線抹邊作法。
  2.栱:採螭虎栱時,除螭虎頭式樣變化多端外,並有昂首與回首之分;採平板栱時,則在栱身同時作出關刀
    ( 上緣 ) 與葫蘆 ( 下緣 ) 栱的造型。
  3.通作卵形斷面,腰線約在通身二分之一處。
  4.蓮花吊筒:蓮瓣全展作盛開狀,並未吐蕊。
  5.瓜筒:有金瓜筒與趖瓜筒兩種。金瓜筒瓜爪前三後一,背面不雕刻;趖瓜筒瓜爪環梁過底。
這些資訊對我有幫助
thumb_up thumb_down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4.5
starstarstarstarstar_half
5,643 則評論
風雲淡風輕
starstarstarstarstar1 個月前
其實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觀世音菩薩其實早已成佛,而且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就已經成佛,只不過不在我們娑婆世界而已,《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說:「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之神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慈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這段話很清楚的闡明了觀音菩薩其實早已成佛,名號是「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為了救苦救難,不願眾生在六道輪迴,所以又到了我們娑婆世界來行菩薩道,度化世人。
Chou Josh
starstarstarstarstar1 個月前
準提佛母總廟~靈驗! 整座山規劃祈福步道、溜滑梯、活動市集與廟埕廣場串連。
郭鎮維
starstarstarstarstar4 個月前
半天巖紫雲寺主祀觀音佛祖,為嘉義山區地位崇高之觀音寺,是嘉義山區觀音信仰之中心。每年農曆1月15日上元節舉辦過火儀式,由岩仔與岩仔後地區的信徒與寺方一同犒軍,晚間則由信徒迎請紫雲寺中眾神踏過炭火3次,有清淨與強化神力的功能。每年農曆2月9日舉辦一連3天的繞境祭典繞經番路鄉、竹崎鄉與嘉義市部分區域。直至29日為觀音佛祖祝壽,乃紫雲寺祭典的高峰,各地進香團紛紛回來紫雲寺進香,為紫雲寺活動最為熱絡的一段時間。 紫雲寺現今寺貌為民國39年(公元1950年)所興建,建築為二進二護龍的形式,其建築風格具有漳州派的大木作風格,雖不知擔綱的匠師姓名與資訊,但可判斷其建築風格受到陳應彬(1864-1944)漳派建築的影響。建築本體依序為三川殿、天井、正殿,正殿左右附設偏殿,三川殿與正殿之間以過水廊相連。廟宇主體的兩側則設置廂房,作為廟宇辦公或生活的空間。三川殿為紫雲寺的門面,大部分的石雕都安置在此處,主要使用砂岩、觀音山石等石材,石雕風格樸實安置在牆面的下半部,麒麟堵與花瓶博古架,上半部則是安置木雕的花窗,雕刻十分細緻,花窗上的人物表情生動,場面熱鬧。正門對聯由白聖法師所撰寫,金底黑字十分搶眼。在牆面的裝飾上大量使用洗石子工法,加入了不少西方的花草裝飾。左右的對看堵與牆面則是以彩繪泥塑製成魚躍龍門與二虎遊林的題材,並且有南極仙翁與麻姑獻瑞代表吉祥長壽之意。木雕主要呈現在山門與正殿之處,搭配大木主結構呈現,員光(柱與柱之間橫樑下的物件)的木雕相當精巧,以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等三國演義題材為主,尤其三英戰呂布為熱門的題材,場面熱鬧又能展現工匠技巧。斗栱部分的雕刻除了螭虎栱之外,更有飛天仙女的樣式,與佛寺本身相得益彰。
郭建賢
starstarstarstarstar1 個月前
一個沈靜心靈的好地方。平日上來遊客不多,後山的步道適合來鍛鍊腳力。最近櫻花、煙火樹正陸續綻放,可以來賞花!
郭大田
starstarstarstarstar5 個月前
跟著嘉興陳家土地公.媽祖婆進香 遊覽車停在停車場 徒步上去廟參拜 一下車就看到很高大的觀音菩薩的神像矗立在半山腰 走上去後 剛好有人在做布袋戲 廟一看就知道是古蹟 整個建築結構及時間的洗禮 目前正在做古蹟維護 入廟後 很多人在一個高案桌下在靜坐 原本想要加入體驗一下 但我怕我睡著等等進香部隊要找人 所以作罷 趁神明在廟裡交流的時間 四處逛一下 環境很清幽 有一排小吃.在地名產 感覺挺好的 目前工程維修中 動線不佳稍微雜亂 但不影響參拜的心意 有機會會再來的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僅為參考,請依官方公告時間為主
星期一   05:00 – 21:00
星期二   05:00 – 21:00
星期三   05:00 – 21:00
星期四   05:00 – 21:00
星期五   05:00 – 21:00
星期六   05:00 – 21:00
星期日   05:00 – 21:00
info資料及圖片取自宮廟提供及Google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