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文書院
廟宇簡介
• 主祀神祇: 五文昌帝君
• 宗教類型: 道教
• 組織方式: 管理委員會制
西螺振文書院是位於台灣雲林縣西螺鎮的古書院,創建於1813年(清治嘉慶17年),為當時雲林的四大書院之一(目前僅振文書院仍存)該書院奉祀文昌帝君。最早以土磚所造,1947年時一度整建,1984年由內政部定為臺灣三級古蹟,1989年再度整建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call(05)5862765
地圖位置

雲林縣西螺鎮西螺鎮廣福里興農西路六號 directions_car行車規劃

廟宇介紹
西螺位於濁水溪南岸的沖積平原上,清領時期為臺灣府彰化縣西螺堡,後改隸臺灣府雲林縣西螺堡。此地為中部地區交通轉運點,早年民風強悍,武學盛行,人文教化稍嫌不足,地方人士在詩社振文社王有成等人倡議下成立振文書院。振文書院前身為文昌帝君祠,是嘉慶2年(西元1797年)由紳士廖澄河等捐建。嘉慶18年(西元1813年),在振王有成等諸生,有感明禮教化之重要,遂起而倡議成立書院,也在廖澄河等人熱心捐助下,於翌年成立振文書院,振文社並獻有「千秋書祖」匾乙方,以資慶賀,兼作為期勉。書院初建時為木構土埆磚牆之建物。至道光元年(西元1821年),廖澄河等人再度捐資擴建書院,成為「一宇一亭,右廊六間」的規模;且在書院左前方興建魁星樓,供士子膜拜兼有庇佑文運之用。振文書院位於西螺東南郊,自成立以來,即為地方士紳會聚酬唱之地,也是莘莘學子讀書聯誼之處。其內常設有地方社團,於發展地方文教,獎勵學術,正清人心方面,均不遺餘力,是為該鎮首學。而書院不僅在教化興學上貢獻良多,於肅清煙毒上亦有相當貢獻。緣由清領末期煙毒遺害地方,該院遂創儒宗神教堂,倡議戒煙毒,受感化之癮君子紛紛棄煙器於院前予以焚燬,據聞受戒者只需服院中爐丹,並汲飲院中古井水即可戒毒。振文書院創建以來,迭有修建,每隔十來年就有一次,可謂十分頻繁。其材料或沿用或新作,新舊混陳,有嘉慶年間者,也有晚近者,但大體上形制規模未變。振文書院無山門與後殿,為單進之格局,在臺灣現存或可考之書院中較為特殊。之所以如此,民間有一傳說,饒富趣味。略謂書院後有座觀音亭,亭與書院間有片麻竹林,該竹林出產之竹筍味美鮮嫩,博得地方讚譽,俗傳「觀音亭的竹筍最好」,遂不忍剷除,闢建後殿,乃一直保持單進之形制。振文書院為雲林縣碩果僅存之古書院,目前有「振文書院管理委員會」負責書院之維護與清掃。書院平日有不少學子前來自修,許多善男信女亦早晚來此上香禮拜,可以看出鎮民對其感情之流露。而廟內供奉文昌帝君與朱子牌位,膜拜之餘,於教化人心,正益世道自有其貢獻與作用。
建築特色
振文書院為明理教化的場所,所以在裝飾的部份以淡雅為主,木雕與彩繪是表現的重點,正殿著重於透雕的表現,拜亭則是以細膩的浮雕為主。彩繪以青綠色為主色,裝飾題材偏於文場的選擇,但不外乎是忠孝結義與花鳥等。立於拜亭的「千秋書祖」的匾文,為振文書院最具歷史價值的文物之一。本書院形制單純,建築共分五部,分別為山門、拜殿、正殿、左右廂房,民國78年整修之後,改以三開間,歇山屋頂的閩南式山門取代;拜殿建築形式為正面三開間軒亭的作法,頂上燕尾剪黏雕飾細緻;其後之正殿同為三開間之建築,形態上較之拜殿更為簡樸,因此書院內主要以拜殿作為視覺焦點之所在,然內部木構雕飾仍極為細緻華麗。左右之廂房與附屬建築多為日治時期與更後期之營建產物,簡單的磚造建築物以過水通廊與正殿相接,反而具有烘托主體建築的效果。振文書院主要的精神空間為正殿與拜亭,正殿有封閉的承重磚牆與拜亭開敞的木構架,呈現出不同的空間氣氛,拜亭在屋架上為適應三川燕尾脊歇山式的木構架,正殿則為雙排柱列,前後各七楹的山牆式屋架,兩組屋架間有通樑作聯繫,於正殿前檐牆身位置增設壁柱,以加強結構的穩定性。

山門的新建是依據昔日留下的四隻石柱、一對石鼓、門枕、六個柱珠、四個柱礎推斷的。三川燕尾脊的造型融合拜亭與正殿的風貌,木構造則仿自鄰近的文開書院舉架的方式,門柱正落於脊桁下,過水使用穿斗式的構架,單脊硬山式的屋面。石造、木雕與彩繪
這些資訊對我有幫助
thumb_up thumb_down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info資料及圖片取自宮廟提供及Google資訊。